为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传媒艺术系在坚持“教书育人、重在实践”的理念。把日常的教学活动和课余的实践的操作紧密的联系起来,积极创新,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长知识,增才干”,坚持“体验式教育”的理念,积极创造条件进行社会实践。在2009年暑期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成果的基础上,传媒艺术系把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重点放在专业技能的锻炼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电视节目制作专业是我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结合专业特色,拟定了拍摄关于大丰湿地麋鹿保护的纪录片的构想,一方面使同学们在实践操作中锻炼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热爱环保的公益精神。
经过一段时间的前期准备。2010年8月5日小分队一行人怀着期许的心情来到黄海之滨的麋鹿保护区,初次领略到它怡人秀丽的风景。登上巍峨高耸的观鹿园,原始滩涂的自然风光尽收眼底,空气里弥漫着青草香气,闭上眼做深呼吸,肺腑里纳入一阵沁凉,仿佛旅途劳顿的废浊阴霾统统被敛了去。观鹿塔后方,绿荫密实的怀抱着洒满落叶的方砖地,遮住了大半阳光,漫过这条昏暗的幽幽小径便是麋鹿园。圈养在铁网后的麋鹿们隐在丛林里,颇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八月的烈日将水泥地面连同周遭的气流都炙烤得灼热,这里的知了仿佛也比别处的勤快些,没命的叫喊,把原本闷热的空气喊得沸腾了起来,一行人毛孔的阀门大开,汗水恣意流淌,队员们都浸泡的汗水里,队长俞士奇同学的衣服下摆更是夸张得可以挤出水来,而此刻我们即将进入密不透风的电教馆拍摄相关资料。
接下来的时间,小分队成员在保护区内与蚊蝇麋鹿鸟兽为伍,与蓝天碧草绿荫相伴。忙碌中时间悄悄从指缝里溜走,浑然不觉。采访工作占了大半,同学们的足遍布保护区的各个角落,近距离的感受湿地的面貌,采访了保护区饲养员、了解麋鹿的生活习性等,采访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了解保护区的发展历史;或许也是夏日的暖风的缘由,将人熏染得格外热络,同学们也接受了一次生动鲜活的湿地知识教育。期间,经过多方的联系安排,我们有幸采访到“麋鹿之父”丁玉华先生。对麋鹿、湿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面的认识。
由于麋鹿喜阴凉的习性,为了更近距离的接触到大量的麋鹿。同学们每天都六点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保护区的核心区——野生麋鹿放养区。清晨似乎有微雨来访,树的叶子显得格外饱满精神,不时有白鹭掠过天际,雨水润过的景色似刚上釉的瓷瓶,每一滴颜料都恍然有一种快滴下来的错觉。麋鹿们一群一群地悠然徜徉在蓝天之下绿荫之间碧水之上,让人歆羡不已,麋鹿是向往自由的精灵,这一处市井繁华灯红酒绿之外难得的宁静和谐安然是目前为止他们最好的归宿。队员们为了不至于惊扰他们悠闲的清晨漫步,都小心翼翼的进行跟踪拍摄,留下它们曼妙的身姿,也留下美丽记忆在每个队员的心里。
经过四天的暑期社会实践,除了对湿地、麋鹿、生态环境的稳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有了更深层面的了解,大家还深刻体会到团结扶持的重要性,小分队成员的合作之谊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同学们在拍摄的过程中大家互相讨论,相互学习。老师也认真进行指导。我们的纪录片已经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它凝聚了我们每个人的智慧和汗水,我们期望着能有机会让同学们和我们一起走入大丰麋鹿的家园,感受美丽的湿地风光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湿地精灵“们。
经过后期大家的共同努力和老师的指导,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麋鹿的归宿》终于成片,它凝聚了所有队员的汗水和智慧。每位队员认真撰写的调查报告,把大家的收获和感悟记录下来,这也是大家今后学习和工作中的一段重要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