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促发展,共建美好新江苏

发布者:冯帅发布时间:2011-06-24浏览次数:858

全国第一座“双拥模范城”花落徐州;

在全国率先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优待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全省13个省辖市齐跨入全国“双拥模范城”行列获得“满堂红”;

子弟兵的好妈妈庄印芳、情系国防好军嫂陈巧云、柳堡“二妹子”模范民兵班、拥军20年花费200多万元的邳州倪振娥、曹迎军夫妇致富不忘解放军……一个个拥军典型享誉全国。

一项项创举盛载汗水,一件件实事满载真情!创建双拥模范城活动,是新时期双拥工作的重大创举。近年来,江苏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和提高驻苏部队现代化建设水平为目标,在继承中创新、在巩固中提高、在改革中发展,走出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江苏双拥新路径。

提升整体合力保证“融合”

滔滔长江水,悠悠双拥情。江苏不仅是鱼米之乡,也是驻军大省。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江苏军民素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

2008年,江苏13个省辖市和3个县级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荣誉和奖牌背后,凝聚着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省人民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饱含着广大驻地官兵对第二故乡的赤子之爱,记录着10.26万平方公里江海大地双拥创建的光辉历程。

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始终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将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年度工作目标,纳入文明创建考评内容,把争创双拥模范城作为一种政治追求、历史担当,摆在重要位置。省委、省政府十分注重发挥经济大省、科技大省、人才大省优势,全力支持部队军事斗争准备,形成了政策拥军、科技拥军、智力拥军、法律拥军、社会化拥军的良好局面。

省委书记罗志军要求,要大力发扬拥军优属光荣传统,学习解放军、拥护解放军、支持解放军,为部队的建设和发展多作贡献。省长李学勇强调,要把双拥工作推动和落实好,大力支持部队建设,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今年春节前夕,罗志军和李学勇在走访部队时再次强调,要把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作为衡量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指标,作为推动双拥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有效抓手。

在这样的氛围下,各级党委、政府和驻军纷纷把创建双拥模范城列入“一把手工程”,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市把双拥工作列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徐州、淮安、盐城、宿迁等市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创建领导小组组长。各地还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改进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实现了基层双拥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

海门市舍得投入,拿出优质资源支持部队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南京军区首长的充分肯定。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昆山市富裕不忘解放军,走出一条抓经济和支持国防建设相统一的新路子。张家港、江阴、常熟、太仓、宜兴、新沂、盱眙等地在推进双拥工作中也是特色明显,亮点纷呈。

如今,站在连战连捷的新高度,江苏已经吹响了新一轮双拥共建的“集结号”。

营造创建氛围彰显“融合”

在江苏,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街道,还是在幽静的乡村小镇,随时都能见到双拥工作的宣传标语和宣传画。在这片拥军热土上,双拥工作是“四季歌”、是“365工程”。

除了多媒体、全方位的舆论宣传外,各级组织部门还在党校安排国防教育专题讲座并组织学员接受红色教育,教育部门协调驻军军训学生215万余人,团省委协调成立260所少年军()校,省国教办全面推广扬州市国防教育“进课表、进教案、进课堂”经验做法,有效增强了军民的双拥和国防意识。

全省17个城市与18艘所命名的海军舰艇结对共建,大力开展“城市与战舰”宣传活动,不断辐射江苏双拥工作的影响力。省双拥办还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双拥网站“江苏双拥网”,全方位介绍双拥创建动态和双拥经验做法。

军地互动,是开展双拥宣传教育的好形式。省军区组织和协调江苏驻军到农村送书籍、送电影、送文艺节目。省科协向部队赠送科技图书、器材、模型,组织专场科普报告会,举办科技知识培训班。

为庆祝海军成立60周年,泰州市投资建设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新馆,并与海军总部联合举行新馆开馆仪式,举办大型军民联欢晚会。为纪念南京解放60周年,南京市鼓楼区举办“红歌”接力歌咏会,组织驻区学校、企事业及部队等单位进行红歌传唱,向各单位赠送百首经典红歌曲库。

一系列的双拥主题活动,多角度的宣传教育形式,在全社会激起了浓厚的爱国拥军热情。

创新拥军思路推动“融合”

只要敢于创新,难点也能变亮点。

近年来,江苏省各级党委政府针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完善政策制度,加强行政调节,增加资金投入,动员社会力量支持,不断提高办实事的质量,较好地破解了拥军优属工作的难题。

2008年,我省在首创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优待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的基础上,及时提高全省各类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在全国率先将重点优抚对象纳入物价补贴范围,全面推广优抚对象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城乡一体化”。2008年至2010年,全省共投入双拥优抚安置资金115.72亿元,支持了部队现代化建设,提高了优抚对象待遇。

同年8月,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城乡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两年来共培训退役士兵7.4万名,占退役士兵总数的77%,培训后的就业率保持在95%,得到中央、中央军委以及南京军区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省委书记罗志军的亲自关心下,江苏民政、财政、国土、建设、规划、园林等部门通力协作,在全国率先实施散葬烈士纪念建筑物集中保护的“慰烈工程”。今年3月底,民政部在徐州市召开会议,推广我省“慰烈工程”的经验做法。

省委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积极探索“量化考核、积分选岗”安置军转干部的“江苏模式”,落实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各项政策,获得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肯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走出了一条变被动安置为公开择岗的新路子。

驻军部队随军家属就业、军人子女就学一直是“老大难”问题。2007年,江苏出台“两就”新政,较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双拥模范城()和双拥先进单位的考核范围。

一项项创新,一个个“亮点”,使得江苏的双拥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

军地互办实事深化“融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几年来,江苏驻军把驻地当故乡,大力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更是屡建奇功,圆满完成了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用实际行动铸起了一座座有形的和无形的丰碑。

江苏人民不会忘记,在2008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中,南京军区司令员赵克石、政委陈国令亲率广大官兵参加清除冰雪攻坚任务,为保畅通、保安全、保稳定作出了贡献。在“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驻苏6000多名官兵紧急奔赴灾区,全力以赴抢险救灾。在青海玉树地震救援中,驻苏武警水电部队106名官兵率先投入救援行动,取得重大胜利。在江西抚河唱凯堤决堤的危难时刻,舟桥旅171名官兵紧急驰援,成功转移受灾群众2万多人。上海世博会时间长任务重,驻苏陆、海、空、武警部队15000多名官兵,历时214天坚守岗位,圆满完成安保任务。

近年来,驻苏部队先后出动官兵30多万人次,机械车辆数万台次,投入义务劳动日150多万个,参加地方重点工程建设、大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植树造林、义务献血,直接捐款达8600多万元。

在省军区开展“双带双扶”活动的基础上,驻苏部队还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程,大力开展援建希望学校和帮扶困难学生活动,带头参加文明创建活动,为推进我省“两个率先”作出了新贡献。

风雨如磐,抹不去江苏军民的英雄本色;岁月如歌,唱不尽军民团结的鱼水深情,江苏不断创新发展的双拥工作正沿着军民融合的方向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