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一号"进入发射倒计时 将实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发布者:冯帅发布时间:2011-09-21浏览次数:758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昨天宣布,我国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天宫一号将于927日至30日在酒泉择机发射。

酒泉进入临战状态

920日上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天宫一号”端坐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上,沿着一条1500米长的无缝铁轨,经过1小时7分钟的移动,顺利转运至发射场。至此,作为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备受瞩目的“天宫一号”,正式进入发射倒计时。

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空间试验站,其任务是为随后发射升空的“神八”、“神九”、“神十”建立追击的目标,完成在太空的交会对接;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进行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技术试验;为最终建设空间站探出一条“天路”。

此前,由于受长征二F运载火箭“实践十一号04星”发射失利影响,“天宫一号”发射计划推迟。工作人员针对“04星”的故障,采取了相应改进措施。

近日,来自北京等地的飞船、火箭试验队的大队人马正一丝不苟地进行一次又一次测试,发射场站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环节的人员已进入临战状态。

据了解,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内的全国各地多路记者陆续抵达东风航天城,宾馆、旅社已全部停止接待旅客,由酒泉和嘉峪关的旅行社组织的参观者,只允许一日游。

实施首次无人交会对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昨天说,按照计划,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将首先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之后发射神舟八号飞船,实施无人自动交会对接试验。“天宫一号”发射无疑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重要步骤,但具体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曾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指挥的张建启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航天员上天;第二步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实现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并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是建立永久性空间站。“天宫一号”的发射就是在完成第二步的后续任务,并为完成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基础。

“天宫一号”之后,将发射“神八”、“神九”、“神十”与之对接。关于对接类型,张建启说,“神八”肯定是无人对接,有人对接是“神九”还是“神十”,主要看“神八”交会对接是否顺利,只有3次对接成功,第二步战略目标才能全部达到。

交会对接最怕“追尾”

航天专家、《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庞之浩指出,“交会对接”中最令人挠头的就是“追尾”了。在有人控制的情况下,一般发生重大追尾事故的概率要低,而在没有航天员的情况下,则要依靠地面引导和自动控制。

庞之浩介绍说,“交会对接”是举世公认的航天技术瓶颈,在国外载人航天活动早期,航天器在空间交会对接过程中就曾失败。在太空中的空间实验室和飞船都是高速运行的,时速高达2.8万公里以上,在对接过程中,如果计算不准,就可能发生飞船相撞事故。比如,去年俄罗斯“进步M3-4”飞船与“和平”号空间站在交会对接时,第一次就没有成功,而是经历第一次失败后,在第二次完成了任务。

对于我国的交会对接技术实力,神舟飞船原总设计师戚发轫说,“神舟”系列飞船从“神舟”八号开始有了许多技术改进,成为一种崭新的天地往返飞行器。其中,交会对接功能是其最主要的特色,航天员可以根据电视图像操纵飞船,使其紧跟目标飞行器。

在过了交会对接这一关后,空间站还会面临其他危险。庞之浩说,在空间站的运行过程中,最大的威胁将来自空间碎片,其次是空间站本身是否运行正常,另外,太阳活动等太空天气也将影响空间站的运动。国际空间站都有作为救生舱的飞船长期停留,以备航天员逃生。

未来将建多舱式空间站

“纵观当代世界载人航天发展,基本是沿着载人飞船、试验性空间站、货运飞船、实用型空间站、航天飞机、长久性空间站和永久性空间站的发展轨迹。”庞之浩说。

据介绍,前苏联发射的礼炮1号至5号、美国发射的“天空实验室”均为试验性空间站。其主要特征是站上只有一个对接口,因而只能接纳一艘客货两用飞船,运送往返人员和少量物品。

前苏联发射的礼炮6号、7号是实用性空间站。它们均有2个对接口,可同时接纳两艘飞船,从而能把载人与运货分开,大大延长了空间站寿命和航天员在轨时间。

前苏联和俄罗斯发射的和平号是长久性空间站。它采用积木式构型,率先升空的核心舱有6个对接口,先后像搭积木一样对接了5个专用实验舱,以及“联盟”载人飞船和“进步”货运飞船,形成了庞大的空间复合体,大大扩展了航天员的活动空间。

2011年建成的“国际空间站”是永久性空间站,由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日本、加拿大和巴西等16国联合研制。它采用桁架挂舱式构型,以上百米的组装式桁架为基础结构,然后将多个舱段和设备安装在桁架上。其优点是灵活性更强,拆卸、修理和更换都很方便,同时采用集中式供电,工作效率高,但费用也很高昂,且技术复杂。

谈及我国未来的空间站,庞之浩表示,据权威专家介绍其起点较高,将是多舱式空间站。根据国情,我国空间站将采用积木式构型,包括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重60吨。核心舱以组合体控制任务为主,实验舱I兼有组合体控制与应用实验功能,实验舱以应用实验任务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