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推进“两个率先”,实施“八项工程”,文化建设工程作为其中一项工程,其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我省“十二五”规划中,文化强省被正式写入规划目标。9月28日,省委书记罗志军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江苏文化建设应着力实现“三强”目标,文化强省建设再次吹响集结号。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在即,理清发展思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思想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将文化强省的目标和蓝图转化为生动的实践,已成为江苏文化强省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如何建设与发达的经济相协调的繁荣文化?这是江苏人在文化强省建设过程中给自己出的一个命题,也是长久以来困扰江苏文化人的一道难题。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文化繁荣已在我省日渐呈现出现实的模样——
6月,顾芗刚刚捧得中国曲艺史上第六个“梅花大奖”;8月,毕飞宇凭长篇小说《推拿》获得了我省历史上第一个茅盾文学奖;9月,由江苏投拍的电影《辛亥革命》和电视剧《你是我的幸福》分别在大银幕和央视黄金时段成为热点;电影《秋之白华》则开创了主旋律电影的经典范式……
这是我省艺术创作最近几个月的成绩单,也是江苏精品生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文化精品生产集群发力,一批“江苏制造”的优秀作品享誉全国,我省艺术创作走出了多年来“有高原,无高峰”的集体困境,由“瓶颈期”跃入“井喷期”,成为让业界瞩目的“江苏现象”。
精品纷呈,“江苏现象”引全国关注
与经济强省的地位相比,江苏文化多年来一直“不温不火”,艺术创作整体水平较高,但在全国能引起轰动效应的精品力作不多,甚至有人将这种现象归咎于鱼米之乡的地域特点和江苏人温和平淡的个性——没有大苦难,难有大作品。而这两年,江苏人似乎已走出了这样一种“魔咒”——
4年一届的茅盾文学奖,是我国文学奖项中的最高荣誉,今年,江苏作家首次将其收入囊中。“文学苏军”作为中国文坛一支公认的劲旅,集萃了赵本夫、范小青、苏童、毕飞宇、黄蓓佳、鲁敏等一批著名作家,在文学版图上构成了“四世同堂”独特的景观。多年来,江苏作家拿遍了国内文学大奖,独缺“茅盾文学奖”,此次《推拿》获奖,可谓江苏作家长篇小说的一个历史性突破,是“文学苏军”实力的一次炫目展示。
江苏的影视剧创作异军突起,一大批影视作品仿佛在一夜之间站到了行业的领跑线上。从《人间正道是沧桑》到《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南京!南京!》、《邓稼先》、《秋之白华》、《辛亥革命》……一连串重大题材影视剧,既收获了高票房和高收视率,又展示了时代主旋律的丰富性,扩大了主旋律作品的影响力。
从零起步的江苏动漫,这两年蹿成了“大个子”———年产原创动漫已达5万多分钟,2010年度,原创动画产量全国第一,优秀动画片全国第一。无锡慈文紫光出品的动画片《西游记》,以单集10万美元创国产动漫海外销售新高;常州《小虫三宝》海外播映权收益已超过200万美元。
可喜的是,江苏艺术创作的繁荣不局限于一两个艺术门类的“单打独斗”,而是文学、影视、美术、动漫、书法、舞台艺术等多门类齐头并进——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江苏有53件作品获奖,其中金奖3件,超过我省在前十届所获金奖总和;
第三届书法“兰亭奖”,我省所获创作奖名列全国第二,理论奖名列全国第一;
顾芗凭在滑稽戏《顾家姆妈》中的精湛演技赢得“梅花大奖”,该剧同时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我省艺术生产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丰收季”。这种“高原”之上的突破,既是一种厚积薄发,水到渠成,更是江苏文化人将自身置于全国坐标体系中,瞄准国家水准,励精图治,不断超越自我的成功实践。一批批精品佳作,就像一张张名片,展示了我省艺术创作蓬勃的活力和令人惊叹的爆发力。
关注火热现实,彰显地域特色
聚焦“江苏现象”,我们注意到,近年我省艺术创作一个共同特点是:观照火热的现实生活,彰显鲜明的地域特色。
毕飞宇的《推拿》是国内首部以盲人群体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触摸了整个社会一个被忽视的神经。毕飞宇说,在这部作品中,他关注的是“人的尊严”,现实生活中的“生存疼痛”,他认为世俗生活是一个作家不可缺少的拐杖,有了对现实的关注,作家才能在作品中真正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
不止是毕飞宇,从范小青的《城乡简史》凸显当代城乡变革中的复杂人性,到鲁敏的《伴宴》思考在泛娱乐消费模式下传统艺术的生存困境,再到傅宁军深入基层写下的《大学生村官》,“文学苏军”始终站在时代变革的最前沿,感受时代的呼吸与脉搏,书写着当代中国复杂而多彩的现实。
这种对现实的观照,在《老大的幸福》、《你是我的幸福》等热播剧和滑稽戏《顾家姆妈》中得到了更具象的呈现。去年和今年,由我省拍摄的《老大的幸福》和《你是我的幸福》,分别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收视率高居榜首。两剧都从百姓日常生活切入,探讨“幸福”这样一个带有“普世价值”的话题。而滑稽戏《顾家姆妈》则在颂扬母爱中融入了对贫富、亲情、创业等社会问题的思考,让人笑中带泪。
有评论认为,在泛娱乐化当道的当下,江苏的这批艺术精品高扬真善美的旗帜,以一种坚定而温情的声音,传递着主流价值观,抚慰人的心灵,体现出一种价值担当和社会责任。
同时,浓郁的地方特色,使一批文艺精品既站在时代和艺术的高处,又散发出独特的“江苏气派”。
常州的“名人影视剧系列”,可以说是以鲜明的地域特色赢得市场的一个成功案例。这几年,常州主打“地方牌”,从电影《邓稼先》,纪录片《刘海粟》、《盛宣怀》、《华罗庚》,到刚刚公映的电影《秋之白华》,以及正在制作中的《辛亥革命中的常州人》等,常州“名人影视剧系列”整合全国资源,讲述常州名人故事,不仅赢得了高美誉度,也拥有了很好的市场感召力。
常州亚细亚影视公司董事长沈爱华认为,地域特色用得不好是局限,用好了就是标识和品牌,是作品“独特性”的呈现。常州借来自全国的名家大师,将本土文化资源产品化、精品化,既彰显了地方文化,也走出了艺术创作的一条成功路径。
整合全国资源,政府搭建平台
国庆节前夕,交响锡剧《天涯歌女》在常州首演,该剧融合了锡剧、魔术、杂技、舞蹈、交响乐、合唱团等多种“混搭”艺术形式,堪称传统与先锋的一次对话。
与此同时,无锡歌舞团的原创民族舞剧《秀娘》正在紧张排练之中,这是一部反映苏绣大师秀娘心路历程的舞剧,11月底将合成彩排,目标是打造成为国家民族舞剧的经典之作。
两剧的出品方都是地级市,但它们调动的资源却是全国的:《天涯歌女》的编剧是著名剧作家苏叔阳,导演为国家一级编导边发吉,音乐总监是作曲大师刘廷禹;《秀娘》的创作团队也不容小觑,中国舞蹈界“金牌编舞”赵明亲自出任编导,音乐、舞美、服装、灯光等均由国内外名家担纲。
以开放合作的姿态,吸纳、整合国内最优势资源,强强联手,共同打造精品力作,已成为我省精品创作的基本思路。
省广电总台与国内100多位一线导演、编剧签订了合作协议,《人间正道是沧桑》更是荟萃了导演张黎、编剧江奇涛、演员孙红雷这样颇具票房号召力的“金三角”;《南京!南京!》、《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十月围城》等“苏版”大片,均与知名公司、导演合作,其中《建国大业》创下了4.7亿元高票房。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近年将出版资源延伸成影视资源,由其投资拍摄、改编自凤凰文艺出版社的同名畅销小说《裸婚时代》,一经播出便成为收视热点。对自身资源的二度开发延伸了产业链,使小说出版和影视播放都赢得了倍增效应。
政府在精品生产中扮演怎样的角色?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梁勇认为,政府的职能是搭建平台,把握导向,使政策的杠杆效应得到有效体现。从2005年起,我省推出《重大现实题材创作资助办法》,影视剧、动漫和舞台剧最多可获占总投资40%的资助。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舞剧《秀娘》分别获得了500万到1000万不等的资助。梁勇表示,这笔资金在项目盈利后不能作为利润进行分配,而是作为“种子基金”滚动到下一个优质项目中。这种操作模式放大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用,保证了艺术生产的良性循环。
政府搭建平台做优了文化项目,也做响了地方品牌。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共同主办的百家金陵画展,以弘扬现实主义艺术精神为宗旨,举办6年来已成为全国知名美术品牌之一。安徽画家桑建国获首届百家金陵画展金奖,次年竞聘成功进入省国画院,他由衷地说:“百家金陵改变了我的命运,也展示了江苏尊重人才、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
超越同行,突破自我。一批批具有国家水准的苏版精品,带动了我省艺术生产质量的全面提升,江苏文化强省的蓝图正在变为生动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