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 留住了南京支教姑娘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10-15浏览次数:387

到贵阳后,坐大巴8个小时到榕江县,到榕江县后,再转大巴,8个多小时到两汪乡。这是李云霞给记者发来的短信。带着这条短信,记者上路了。

只有经历随盘山路上高频率大S型转弯的肠胃翻江倒海、经历大雨中看不清前路随时担心会掉进山崖的恐惧,你才会深刻理解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绝非虚言。

20057月,21岁的南京晓庄学院教科院应届毕业生李云霞,走进这层峦叠嶂的大山深处——那时的她,是否也和记者有同样的感受?而又是怎样一种力量,让她在2007年申请再执教一年并最终扎根大山?

一路颠簸,终于见到李云霞。她皮肤黑黑红红,乍看,就如当地的山村妇女。迎着初秋的阳光,踏着一条长长的青石板路,再爬过一段高高的山坡,就到了她的家。木头吊脚楼,狭小而简陋,里屋15平方米,床右边拉一根绳子,上面挂着云霞和爱人春夏秋冬四季的所有衣服;外屋10多平方米,除了吃饭的桌子外只有一个冰箱,这就是她的家。

贫穷,写在这个美丽山区的每一处。记者看到,这里的小菜场除了猪肉就是白菜,据说常年如此。跟随李云霞到学校,下午她有一节外语课。两汪乡中心小学在山坳里,一排4间教室,外墙斑驳,课桌椅矮小而陈旧,四(4)班的36名学生质朴可爱,见到记者,好奇而友好地在笑。

记者从家里带去的小学六年级女儿读过的45本书,本想分发给这个班每名学生,却被李云霞拦住了。整个学校都缺书,还是放在学校图书室里,给全校学生借阅吧。她不好意思地说。记者问:学校图书室现在有多少书?答:“20本书。

听说毕业时,老师和同学们都没想到,平日里不声不响的你突然递交了一份申请,要求去贵州山区当志愿者。为什么?下课后,记者与李云霞坐在学校篮球场边上聊天。

我的师姐胡小五,2003年作为第一批西部计划志愿者,到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支教。听了她的事迹,我被震撼了。我想,趁着年轻,就该选择这样的生活!很快,李云霞的申请被批准了,尽管父母反对,最终云霞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走的时候,妈妈一直哭,她对我说:你会受不了的。云霞的母亲没想到,女儿不仅受得了,而且最后把根也扎在了那里。

一路都是山,一路老转弯,头都转晕了。李云霞回忆起初进大山的感受,我一路上曾想,到这里我可以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不是挺好嘛。可现实没这么浪漫。当地人吃生辣椒、白烧肉、杂菜汤,第一天在学校吃饭,我没办法下筷子,就用白菜汤泡了饭。在那里,男女老少洗澡都在河里,大白天里女人们穿着筒裙就下了河,下游不远处就是洗浴的男人们。我不敢,只好晚上打电筒摸到河边,偷偷地洗洗。我这才如梦初醒,想给家人打电话,但思前想后,还是作罢……”  下转A8

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这里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单纯美好。看你中午没饭吃,邻居就给你添双筷子,很自然。这里是穷,生活很苦,学生每天的生活费只有几毛钱,要靠星期天上山砍柴、采蘑菇换;吃饭是由学校食堂统一烧煮,午饭菜大都是炒白菜或者炒土豆,一毛钱一勺子……但如果你喜欢简单的生活,你也会喜欢这里。听这话的时候,记者的视线里,是学校的旧木楼、灰土墙,以及教师办公室里唯一的台式电脑。

学生们的父母十有八九都外出打工了,老师们教书是不是尽责,全靠自己的师德良知。杨荣光校长1993年就在两汪乡小学当校长,他忙完手上的事情,也搬个凳子坐下和记者唠嗑,李云霞来的时候,这里的中学缺老师,她就去给中学教语文。她上课很好,对学生真心,孩子们都喜欢她。

李云霞告诉记者,山里的孩子们不知道山外是个什么模样,他们不知道老师远在南京的家和他们的吊脚楼有什么区别,不知道城里盖的那么多楼房往哪里放,不知道自来水龙头里的水为什么会流不完,更无从知道网络世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们提出的问题,常常让李云霞哭笑不得:人们坐飞机是坐在飞机的筒筒里还是坐在飞机的翅膀上?铁做的轮船为什么不会沉到海水里?打电话怎么就能一下子找到想说话的那个人……”越和孩子们接触,李云霞就越心疼,越不忍心离开他们。

我能力有限、水平一般,可在学生的眼睛里,李老师就是了不起的人,什么都知道。回南京,我能算什么?在这儿,我就是一扇窗户、一座桥梁,寄托着学生们走出大山的希望呢!在这儿的每一天,我都能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李云霞说。

在贵州山区学校,老师必须承担一份编外工作:留住在校学生,以免他们中途退学。一天,班上一名成绩挺好的苗族女孩石含水突然不来上学了。听说她家离学校不远,李云霞一下课就去找她。没想到,这个不远却让她走了整整三个钟头,晚上六点多才找到石含水的家。石含水正蹲在火塘前熬稀饭,看见老师眼泪就哗哗地流。原来,她父亲觉得女儿过几年就能嫁人了,没必要再读书。李云霞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又把村长拉过来一起做工作,最终,石含水的父亲答应让女儿重返学校……如今,石含水职业高中毕业后去了深圳,要不是李云霞的那次家访,这个聪慧好学的苗家女孩恐怕就是另一种命运了。

2007年志愿服务期满后,李云霞舍不得这里的孩子,申请继续支教一年。那年暑假,我回到六合老家,告诉父母我继续支教的决定,妈妈坚决反对。接下来的十多天,李云霞是在煎熬中度过的。最终,她偷偷地买了火车票回贵州,到了半路才给家里打了电话。

2008年底,李云霞和两汪乡中学陈老师、现在的丈夫恋爱了;2009年结婚,2010年生下女儿。她教过的学生,如今有很多飞出了大山,而她却扎根在了大山。她告诉记者:我不是物质欲望很高的人,我喜欢简单的生活并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所以我愿意呆在这里,就这么简单。

李云霞,这位平凡却不寻常的南京姑娘,就这样,如一棵草、一滴水,融入了苗岭黔水。而她,只是江苏西部计划里的一员。团省委书记万闻华听记者归来细细讲起李云霞的故事,十分感慨。她说,江苏自2003年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05年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共有6871名大学生奔赴祖国西部和苏北地区,其中2653名大学生分赴贵州、新疆、四川、陕西等地开展志愿服务。这些志愿者中有不少人是在偏远贫困地区,他们改变了当地无数孩子的人生,也在改写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