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团十九大工作落实落细,进一步深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效,9月14日晚,我校于应天校区体艺馆406举办2023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分享会。校党委副书记牛玉韬、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主要负责人、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团总支负责人和200余名师生共同参加此次活动。
校团委兼职副书记陈涛涛围绕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开展情况作汇报。各单位依托我校办学系统特色,充分动员了我校团员青年,服务学校发展大局。
校团委兼职副书记陈涛涛汇报
现场全体一起观看了校团委、教工团支部牵头组织的“爱润童心”系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精彩视频。
随后,各实践团队依次分享项目。
商学院与无锡开放大学共同组成实践团,重走无锡红色足迹;退伍海军孙泽林同学与实践团成员共同缅怀先烈,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建筑工程学院实践团在南通观察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的成就与变化,激发创业热情;实地调研护不善的红色历史建筑,以720云虚拟漫游能全景复原消失的建筑旧貌,为保护建筑作宣讲,保护红色文化。
信息工程学院实践团用脚步丈量雷锋路,寻访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将“智慧海缸”和“海洋科普”送入拉萨,让西藏青少年也能近距离感受海洋科学。
环境生态学院的实践团队以“行走的思政课堂”为主线,从生态保护、红色教育、乡村振兴三方面带领同学们在学思践悟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亲眼见证绿色生态发展成就,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设计学院实践团队成员们寻访建设南京铁路的老党员,用纪实摄影记录他们的故事,用光影塑造他们平凡生活中为新中国建设默默贡献的不凡印记。
艺术学院实践团队在南京秦淮非遗馆担任志愿者,学习了国家级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局,还为游客宣讲非遗小知识,做非遗传承的守护者和宣传员。
公共管理学院实践团队联动淮安区开放大学,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帮助学生汲取校友企业家力量;通过开展“大运河文化传承”和“西游文化传承”活动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开放学生专业学习和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
校党委副书记牛玉韬讲话
校党委副书记牛玉韬作暑期社会实践总结讲话。首先,他对各团队的社会实践活动表示了肯定,对参加实践的指导老师们表示了感谢。同时他对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强化目标引领,抓好项目设计。实践项目设计要聚焦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引领青年学生深刻感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聚焦服务“国之大者”,引导青年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各学院要结合自身的不同专业、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和路线。二是注重调研实效,抓好过程组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不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同学们要带着问题和思考去,带着收获和责任回。要在调研的“问题清单”中思考解题的出口,将其转化为成果。三是形成品牌特色,抓好总结凝练。要围绕社会发展需要、国家战略需求以及自身的学科专业开展实践活动,重在“小切口”和“大纵深”。一方面要加强与校外有关单位结对,建立常态化交流联动机制;另一方面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挑战杯“红色专项”等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最后,要总结经验,用鲜活的实践经历为广大青年学生上好社会实践这堂课,不断探索具有江苏开大特色的品牌实践项目。
最终,信息工程学院“云上海洋”实践团获得一等奖。设计学院“红色传承•平凡铸非凡”团队、建筑工程学院“红色建筑保护”实践团、环境生态学院“行走的思政课堂”实践团获得二等奖。商学院“百年芳华心向党”实践队、“薪火传承,同心燃梦”实践队、艺术学院“非遗风韵,传承千年”实践队、公共管理学院“凤凰展翅·灼知奋进”开放学生实践团、建筑工程学院“观实业兴邦路,铸青年爱国魂”实践团、信息工程学院“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获得三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我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活动将不断激励青年学生“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各学院将共同书写我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新篇章。
(图片:陈宇文稿:彭熙媛)